每个自媒体平台,都有其特有的运营模式。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内容分发机制,以及怎样利用好平台的特性来达到我们的效果。
一、微博
首先来说微博,微博作为最早的内容平台之一,现在已经是主流的名人、明星的内容分发平台,核心产品表现就是热搜。当然现在微信以及抖音平台,都有可能替代他,这是后话,毕竟这是最早的互联网产品。
实际上微博内容分配策略是相对比较传统的,借鉴了门户和论坛的很多设计。比如,转发附带评论的功能。现在来看,不就是个基本的标配。实际上这个功能在当时极大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并有效提升了原创内容的流通性。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创作一条很有价值的内容,但是转发并评论却简单得多。
对于平台来说,这种运营方式确实能够快速拉动流量增长模式,但对新用户、新的创作者来说,帮助不是很大。简单的说,就是中心化运营模式。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如果该平台慢慢被时代所抛弃,那平台上的所有的一切也只能被转移。也就是我开头说的,微信和抖音具有更有价值的媒体传播属性平台。而且微博他也没办法开展第二曲线,只能够慢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没落。
二、微信
再来说说微信,微信现在基本是国民应用,几乎每个人的手机里面至少都有一个微信。微信的诞生也是马化腾QQ自我革新的结果。2011年1月让张小龙折腾面世,然后开始了他的王者时代。后续在微信加入了“朋友圈”和“公众号”,构建了他的社交媒体属性。
三、朋友圈
朋友圈最开始的设计也就强调好友之间的内容分享,用户只能通过手机端发布内容而已,并且鼓励图片、视频创作,互动设计也只有点赞和评论,没有转发。
四、公众号
而公众号则限制每天只能发布一条内容,内容创作需要在PC端单独完成,内容分发也限制在社交关系和主动订阅的行为之上。当然发展过程中,衍生了订阅号和服务号。这也是为了不同的需求而存在的,也是为了避免个人通信、媒体传播和商业服务混在一起。特别是商业机构进入微信生态,通过广点通完成了流量生意。也就是因为有了这种商业模式的存在,粉丝的价格节节攀升,也给了更多的机会。并不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一成不变。
五、头条和抖音
再来看看现在最以算法为标榜核心的头条和抖音,二者都是字节跳动最成功的产品之一。他们核心的特色就是算法推介,通过,无数的信息通过标签的形式,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推送。算法依赖于对数据的历史的积累,而人实际上对内容的兴趣却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
机器在互联网时代,就是一段没有感情的代码,他仅仅只是对过去的一种总结和重复。他不能带你走向未来。
当然,不否认机器的价值,通过流水线化内容生产的方式,来换取廉价的劳动成果用来满足平台的生态。我相信,最终这种生产关系一定会被机器AI写作完全替代。现在已经开始有了起色,出现了一些商业化市场行为。
六、快手
再来看看和抖音对标的快手,二者的推介逻辑不同。快手一直强调“普惠”,让每种生活都能被看见。更多的平台推介,以及更多的城市人群归属。有人说,快手一直在4、5线城市比较流行,抖音主要在1、2线城市翻滚。所以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是抖音好还是快手好?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七、知乎和B站
最后看看比较重度垂直的知乎和B站,二者都有明显的社区气息。知乎一直是小众的聚集地,从10年12月开放,刚开始采取的是邀请制。然后再从13年3月开始,开放大众注册。不到一年时间,从40万注册人数到了400万。到21年的知乎十周年发布的口号:有问题就会有答案。B站更重视分层,通过弹幕、分区的方式,让更多的圈层文化得到展示,比如被大家所知悉的鬼畜视频文化。B站也就成为最具代表性质、鲜明的年轻人圈层文化的聚集地。
知乎的分配策略也对新人创作者是非常友好的,甚至可以说是所有平台中最为友好的。
独特的问答和赞同的机制能让新手的好内容也获得展示机会,让创作者更容易实现冷启动。
所以有句这样的话,在知乎上面不是找问题的答案,而是看段子。能够用段子的方式把回答做了才是漂亮,问答谁不会,百度啊。来知乎就是来看段子和大神的。
所以你刚刚开始接触这些平台,一定要选择那些分配机制对新人更加友好的平台,这样才会帮助你快速完成冷启动,适应平台分发策略。
虽然平台的游戏规则会发生变化,但底层逻辑往往源于初心,所以大方向一般不会改变,比如快手、知乎和B站看重普惠、平等和多元。
相比而言,微博、头条和抖音则更看重效率。虽然微博更看重运营方式,但是头条和抖音更看重算法推介,但从实际效果看,这些平台上进行冷启动的难度会更高。
总的来说,理解平台规则和底层逻辑,是每个想去深耕自媒体平台需要提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