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讲了下 关于新消费的一点思考。我们继续来讲新消费的环境下,如何做好增长。
对于新品牌来说,如何做好增长。我觉得还是要回到我们之前讲的一个营销模型5A:Aware (吸引)、Appeal(兴趣)、Ask(欲望)、Act(行动)、Advocacy(粉丝)。
不管是新消费还是啥,核心还是不变的,一定要以用户为中心。现在营销环境比以前复杂,平台更多,流量更分散。因此新情况要有新对策,但是百变还是不离其宗。
一、最开始的吸引和兴趣阶段
(种草阶段)新品牌离不开基本的品牌建设、品类调研,至少自己能构建一个基本的“一”,官网、二微一抖红哔快,该构建的还是要构建。构建的目的是能够让别人可以找到我们。
(用户的搜索思维和品牌建设的思维一定是反的)
二、流量如何去获得呢?
首先电商现在是大家公认的主流公域流量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包裹卡、好评返现加入私域群等等方式。或者是用电商来对标反向导流,有些店铺开电商平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流量。(产品是非标的,线下再沟通。),当然也包括线下门店对线上的导流拉新模式。
除开流量公域渠道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容平台。内容是当下最重要的点,以前有人说渠道为王。现在的核心是内容为王,你提供的内容价值越大,你的内容就越有传播力。很多人愿意去做kol,品牌层面愿意去打造ip人设,也就是想把内容这个点放大,去影响更多的人。通过规划、定位、内容、养成、引流、变现这六个步骤来可以进行操作。
现在所有去中心化平台建议都要做矩阵化的自有IP建设,不管是创始人IP、品牌IP、产品IP还是官方专业号,才能匹配、应对平台的AI算法。最后就是种子用户,小米不就是靠种子用户慢慢冷启动的嘛?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品牌只要有100万的粉丝,他可以活的很舒服。当然你也可以通过投放去拉新,记得AB测试以及做好迭代。
三、流量来了,我们要做什么?
流量转化是关键。常规的方式比如电商平台运营、搜索运营、爆款运营、活动运营、分销运营等。这些方式都是我们上一篇讲的2.0到3.0的版本的操作方式,不展开细讲。一句话,每个渠道都有存在理由。你比别人多用力一分,就多一分回报。
二年前,大家都在讲百度死了。实际上百度还是存在在我们周围,大家还是一样在做投放、在做SEO,一样能获客,最后一样有结果。只是你要去合理分配不同渠道占的时间和成本,达到阈值。
这二年直播很火,所以也就产生了新的流量转化的新模式,直播电商。李佳琪、薇娅就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但是并不是流量转化一定是当下的结果,很多方式只是半转化,行话“被种草了”而已。用户不一定立刻会买,但用户的品牌词、种草词搜索,加购、收藏这些流量是可以追踪的。要去从这些可以去量化的指标去优化,达到最后的结果。
四、转化完了,如何承接?
用私域方式来留存。私域其实是最难的的一种方式,但是只要你花心思,摸清楚了套路,就会越做越容易。但是私域的本质并不是各种运营手段、社群、朋友圈的集合,更重要、更核心的一点还是用户长期生命周期价值的陪伴运营。
因此在私域运营体系下,要去打造用户流量的留存,要有三大核心:闭环圈、闭环工具、ip人设。闭环圈是确定你和用户之间的交集模式,目标产品的决策时间,决定了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用户。高价值的需要构建ip人设,高频的产品需要你能够及时的用更多的平台、工具和用户进行触达。
但是不管这样,陪伴服务一定是陪伴用户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最好方式,一对一,每个人都希望被重视起来。关于闭环工具,你可以通过小程序/门店、电商平台、微信号、社群、直播等多种方式进行组合。勇于尝试,你就可以找到最合适的方式。
五、公域和私域
公域和私域差异点在于,公域是平台运营,认清平台规则后可以高效地运营平台规则,跑通模式,就可以一直追加投入,只要投入产出比是你期望的,那就可以不要停。所以公域业务其实容易起盘,但是越做越难。因为大家都可以摸清楚规则,都可以持续投入,也就不断内卷。核心还是马太效应,只要你有钱投入,就可以获得更多。
但是私域运营落地的核心是用户,而不是平台运营。它相对来说没有规则,需要自己找规则和落地路径。所以,私域起盘难,但是越做越简单。
私域打造的是IP人设,因为私域要打造的是信任度,而不是快速转化。毕竟还有所谓的半转化,客户不管买不买,都要待客户如初恋。
所以,要基于获客、识别、留存、激活、转化和价值,拉动用户从公域到私域。私域号不只是卖货,除了销售卖货,还要去建立内容专家ip、个人陪伴服务私域号,形成多样的用户关联度和陪伴式私域运营。社群也不只有销售社群、营销社群,还有内容和活动社群,分享品类知识、建立信任度,促进最终转化。
回归到我们最开始的那个营销5A模型,每个环节都要打通,从公域到私域,从线上到线下,从用户的首次购买到复购,从复购到分享推介全面打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