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有人卖火了产品,一个是副业产品,另一个也是副业产品,主业依然纹丝不动,说的就是现在抖音某些博主的现状了。
抖音博主转行时间线
某博主在21年3月开设账号,分享剥笋、摘野草莓、采茶等内容,多方输出但数据寥寥。一次售卖锥栗的直播,偶然出现的开口器却吸引了网友们的注意,“老板,锥栗不要,开口器来一套”,起初老板是拒绝的,奈何网友呼声过高终转行成为了一名兼职木匠。某博主不忘初心,努力卖脐橙时,装水果的折叠竹篮火了;卖雷竹笋,一旁的竹椅被要求上连接;拍竹荪,手机支架被网友看上。
这些多“不务正业”的博主,转行的背后究竟是被迫?还是有营销内核呢?让我们来简单窥探一下。
在此之前,了解一下生产营销历史,在什么时期“用户”“消费者”成为了营销的关注点。
生产营销历史回溯
在20世纪之初,当时企业最关注的问题是生产: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威廉·C·克莱恩在参观芝加哥某屠宰厂后,将其流水线生产引入了福特工厂,降低了生产成本,本人也被称为流水线之父。
·20世纪50年代,随着二战结束经济复苏,让营销进入到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企业逐渐从生产观念走向产品观念。
·20世纪60年代,经济的繁荣也让商品多样化竞争加剧,企业开始从产品观念转化为了用户观念。
早在1957年时,约翰·麦基特里克就提出了“市场营销概念”哲学,他认为应该“以消费者为出发点、以市场营销组合为手段、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来获取利润为目标”。这被视为营销史上的第一次革命。这次革命让用户消费者站到了大众的面前,消费者需求得到了重视,这也就是我们本次要说到的重点。
消费者为出发点
企业生产营销从生产效率-产品生产-用户观念的提出,走了近50多年,而这种循环起点的转变为什么会被认定为第一次革命,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当一幅画被创作出来了,这是属于生产阶段,这幅画就是我们所说的产品。画作被展览被鉴赏,也就属于被购买和消费。而如果一幅画被创作出来无人鉴赏,它就只能说是潜在的作品,而不能称为产品。消费者的鉴赏倾向和购买需求可促进产品的生产方向,产品的生产又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开拓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进行双向的循环互助。
上面我们所说的抖音博主转行开拓副业便也是如此,基于网友消费者的需求,来改变自身的生产,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增加产品的销售。博主们一次次主业的开创,也为网友们开拓其副业提供了方向和需求,形成了一种双向的循环互助。如果对于如何以消费者为主体,面向社会树立企业形象,面向国家跨越政治壁垒的可以参考我们前一篇文章:《百度地图开放台湾地区:每条路,既是回家的路,也是营销的桥》
那企业在生产营销时,该如何将消费者摆放在循环的起点呢?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1967年出版的《营销管理》里给出了答案。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定义为:“营销就是管理消费者的需求”并提出了STP理论和4P理论,也就是方法论。
STP方法论分三步:市场细分(Segment)、目标人群(Target)和产品定位(Position)。
第一步:市场细分
指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
第二步:目标市场
指通过市场细分后,企业锁定市场,以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吸引群体来进行消费购买,垂直化营销对接。
第三步:产品定位
指企业在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锁定过后,依据潜在的消费群体来进行品牌、产品的设计。让自身企业的形象和产品更贴合消费者所需,与其他企业严格区分开来,从而在顾客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其后随时代发展,不断的有学者提出理论丰富营销推广,像竞争战略、全球营销等等。那营销的核心就究竟是什么呢?营销的核心其实在于“人”。
营销核心
营销,必须要回归到人的本身来。
注重于生产效率,效率再高无人购买也是无用。
注重于产品,产品再好无人购买也是无用。
注重于用户,了解用户,了解需求,进行精准性生产营销才是王道。
不同时期的人会有着不同的生活需求,不同国家的人会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不同的人会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喜好存在,而所有的出发点皆在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