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流量的宝贵,我想大家的认知都是相同的。特别是TOB行业,到底是增加预算来获得更多数据,还是说对现有的渠道进行长线深耕运营,这其实是二种思维的认知问题。
对于增加预算来获得更多数据,如果只是简单的获得,我相信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一地鸡毛。毕竟花钱的事就不是事,比如:
把集客获客活动从一月一次变成了一月两次;
扩充更多投放词,追加更多的预算来获得更多的投放时间;
内容营销的发文频率翻倍;
甚至各种方式,直接买有效线索目标人群的联系方式;
但是这样的结果是花了更多的预算,获得了更多的数据。后端的数据消化有可能又不达标。毕竟鱼池里面的鱼是恒定的,除非你找到更多适合的鱼塘和鱼,不然你的转化率也是恒定的。并不是因为你多花了钱,你的ROI回报率不一定就会增加的。这就是所谓的增长瓶颈。因为真正买单的人群一定是对你的产品有了兴趣和认知之后的确定选择结果。
那我们应该如何来破这个局?我认为应该从用户下手。每个人对于一个事物的反应是不同,导致每个人的认知也不同。面对同一个事物,如何提高用户的认知度,这才是关键点。
继续回到我们之前讲过的5A模式:Aware (吸引)、Appeal(兴趣)、ASK(欲望)、ACT(行动)、Advocacy(粉丝)。
不管什么样的产品面对的客户,都会有以上几种状态。要么刚开始了解层面,通过个人的需求、广而撒网的广告等。要么就是兴趣层面,借助广告详情、内容端的言论等。然后就是欲望阶段,通过意见领袖、直接电话咨询、实际体验来确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产品。
接下来就是已经确定的人群,进行购买和体验。最后就是用户对产品的反哺,能不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产品的核心点。
所以改变每个阶段的策略,才能真正的提高最终转化率。不同的产品、不同的阶段以及不同的人群都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真正能产生购买的,实际上来说都是已经部分成熟、已经产生购买兴趣的用户。
用户数量的大小由我们产品所在的市场规模&市场成熟度&公司品牌决定,一般来说很难短期有指数级的增长。用户是一定要培育的。
我在网上找了个象限图,清晰的表明了不同用户应该如何提高ROI效率。
大家是不是看的明白了。不同的象限对标了不同价值的客户群体。通过目标来反推行为模式,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换句话说,由认知产生交易,再由交易促成关系。这是《连接:顾客价值时代的营销战略》这本书中提到了“认知—交易—关系”一体化的概念。用不同的内容来影响不同阶段的人群。对企业而言,内容就是促使顾客从认知到交易再到关系的连接器,特别是TOB企业。
下一篇我们重点讲讲内容的打造。